亚马逊仓储机器人终于面世,物流行业智能化趋势凸显
2012年3月,为了使配送中心(DCs)尽可能高效,电商巨头亚马逊以7.75亿美元收购了自动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机器人仓储业务,并几乎立即将其纳入公司内部,开启了仓储自动化进程。
去年6月,亚马逊曾发布过一批仓库自动化机器人的进展,当时被不少科技媒体直接吐槽,“这就是一些过时的自动化仓储机器”,还有专家表示,当时公布的这些机器人技术,“比最先进的技术落后了 2 年多”。
毕竟花了7亿美元,再加上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公司名头,显然业界期待看到亚马孙在收购系统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有引领感,更加安全、高效的机器人项目。
收购10整年后,就在上周,亚马逊又发布了一批仓储自动化系统。从公布视频来看,这些项目的场景更复杂,自动化系统也更加自主有效。可以替代工人完成部分有用的、有价值的仓库任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和受伤的可能。
货架挪动机器车:Proteus
在亚马逊公布的所有机器人中,最亮眼的系统是 Proteus。这款机器车是亚马逊Kiva货架运输机器人系列,足够智能、安全,可以从高度结构化的环境过渡到中等结构化的环境,这对任何移动机器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Proteus 不止是自动运行的代表,更强调的式“人机交互”,可以在人类运动的环境下自由的行进。这只机器人的“眼睛”的设置非常极简主义,这一方面非常实用,另一方面也和传感器和灯条配合,让机器车的前脸显得很可爱。
机器人在自己面前投射的绿灯也是为人类交互而设计的,可以让人类知道机器人处于活动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和移动。
亚马逊称,Proteus 是亚马逊自称的第一个“完全自主”的移动机器人。从以往的经验看,很难将机器人技术安全地融入到与人类相同的物理空间中。亚马逊称,相信 Proteus 将改变这一点,同时保持智能、安全和协作。
在新闻稿中亚马逊还表示,Proteus 使用亚马逊开发的先进安全、感知和导航技术自动在亚马逊的仓库设施中移动。该机器人的设计目的是自动指示其执行工作并在员工周围移动——这意味着它无需被限制在受限区域。它的运行方式可以增强技术和人之间的简单、安全的互动——开辟更广泛的可能用途来帮助我们的员工——例如亚马逊的仓库车(GoCart) 的提升和移动,这是一种非自动化的轮式运输工具。
在亚马逊仓库中移动 GoCart 是一项重大任务,去年,亚马逊推出的机器人之一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设计的。它被称为Scooter。但是Scooter相比而言就显得可用性很低,这个庞大的移动系统需要手动加载,并且只能同时将几辆推车移动到同一个地方,这对亚马逊来说并不友好。
Proteus 的出现也意味着,亚马逊打破了Scooter的研发,转向了新的运输方向——人机协同。Proteus 看起来是亚马逊较新的 Kiva 移动基地之一,允许 AMR 在半结构化仓库环境中与受过适度训练的人一起运行的传感和智能的组合。它的自主性似乎是通过立体视觉传感器和正面和侧面的几个平面激光雷达的组合实现的,这是在具有一堆可靠静态特征的环境中安全和有效室内定位的良好组合。
除了Proteus,亚马逊还推出了一些新的机器人系统。
重型包裹移动系统:Cardinal
Cardinal 是一个机器人工作单元,它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 (AI) 和计算机视觉来灵活快速地从一堆包裹中选择一个包裹,抬起包裹、读取标签,然后将它精确地放入 GoCart 中并将其发往下一站,进而减少仓库工人的工作量和受伤的可能。
借助 Cardinal,包裹分拣可以在运输过程中更早的阶段进行,从而缩短了设施中的处理时间。Cardinal 将基于批处理的手动工作转换为连续的自动化工作,亚马逊的运输业务因此运行更加顺畅。目前正在测试用于处理重达 50 磅包裹的 Cardinal 原型,亚马逊称预计明年将在履行中心部署该技术。
扫描系统及集装箱化存储系统
疫情以来,电商领域开始承载更大的包裹,在中转站扫描包裹,是亚马逊员工最容易受伤的场景之一:转运员工需要一只手拿扫码仪,另一只手挪动包裹,在搬动重型包裹中,这很容易让员工因为不小心受伤。
亚马逊展示的第三种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人工智能扫描功能,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更轻松地扫描包裹。目前,所有包裹都会在旅途中的每个中转站进行扫描。在履行中心,这种扫描目前是手动的——物品到达工作站,员工从垃圾箱中取出包裹,然后使用手动扫描仪,员工找到条形码并手动扫描物品。
AR ID 系统通过使用每秒 120 帧的独特摄像头系统,替代了手动扫描过程,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机动性并有助于降低受伤风险。员工可以用双手移动包裹,而不是一只手自由地处理包裹,另一只手拿着扫描仪。这种方式下,未来也可以直接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扫码。
集装箱化产品是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性的另一项创新。在许多亚马逊履行中心,员工目前在产品通过履行客户订单的过程中挑选或存放物品到移动货架上。为了减少员工在取回物品时伸手、弯腰或爬梯子的需要,亚马逊开发了另一种机器人系统,以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式向员工提供产品。
在快速可靠地从物品中挑选随机者,并将它们放入其他物品这一领域,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眼睛、大脑和手的组合做得更好的了,
仓储机器人的需求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近年来,由于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物流行业的要求逐步增高,尤其在物流仓储方面。由于用人成本的不断升高,物流行业也开始引进智能化设备(仓储物流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不同场景的运用,可以将仓储物流机器人分为AGV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AMR机器人、RGV穿梭车五大类。AGV机器人又称之为自动引导车,主要用于货物的搬运和移动;码垛机器人主要用来堆叠货品;分拣机器人是一种快速分拣货物的设备;AMR机器人也称之为自主移动机器人,与AGV机器人相比而言更具有优势;RGV穿梭车是一种智能仓储设备,它可以自动化立体仓库存取。仓储物流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会使物流行业发生重大改变,行业发展将会从重部署货架到人、料箱到人、到强调轻便灵活的订单到人,进而使自动化技术无所不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突破,给中国物流行业注入了许多新鲜活力,行业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了推进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中国大力支持发展仓储物流机器人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随着仓储机器人的不断发展,感知、决策、执行将成为评估机器人的三大指标,未来的高性能的仓储机器人一定不是单纯的硬件,也不是单一技术的极致体现,而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的综合体,让机器人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尽管仓储物流机器人的发展未来可期,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不同场景应用中仍有不足之处,所以企业能否掌握核心技术、快速移植和能否实现产品的平台化将是决定下一步竞争格局的关键。
资本青睐更加哪些领域?
近年来,国内与仓储物流相关的企业上市、融资、合并等资本热度越来越高。
例如,日前消息,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已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
极智嘉的AMR具备视觉导航、激光导航和视觉感知能力,可以灵活决策行走路径,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可以应对一些相对复杂多变的场景需求。
自成立以来,极智嘉已获得包括高榕资本、火山石资本、祥峰投资中国基金、华平投资、GGV纪源资本、云晖资本、鸿为资本、中金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2020年12月2日,兰剑智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兰剑智能现已自主研发了堆垛机、穿梭车、提升机、AGV、自动包装机等性能优良的物流装备,并累计形成了基于仿真的轻量化设计技术等30余项核心技术。
业务涵盖物流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行的全产业链,目前已发展为国内集咨询规划、软件开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化代运营为一体的全流程智慧物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还有我们熟知的德马科技在2020年6月2日,也登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
德马科技是国内少有能覆盖智能物流输送分拣装备全产业链的企业,可为物流装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客户提供和核心部件、关键设备到系统集成的完整解决方案。
相比于登陆科创板的大事件,小编注意到,仓储类机器人依然是市场和资本关注的热点方向,从融资角度来看,多家智能物流机器人企业的融资已经进入到B或者C轮。
例如,物流仓储机器人科技企业“海柔创新”于近日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达1亿人民币;
灵动科技在3月23日获得2.5亿元Pre-C轮融资,本次轮融资将用于公司产品研发、供应链部署和商业化交付;
移动机器人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优艾智合完成近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亚洲、SIG和蓝驰创投等知名机构;
小编注意到,软银还对挪威的仓储自动化公司AutoStore投资28亿美元,目前已持有两家仓储机器人公司股份。
由于国内企业规模扩大,对于仓储要求更高,出库入库频率增高,也对仓库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AGV、AMR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在政策、资本和市场的共同关注下,早就颇受关注仓储物流机器人可以说是再一次被推向台前,空前的市场关注度下,小编相信将更有利于诸如兰剑智能、极智嘉等国内企业的加速发展。
目前,国内仓储机器人市场已迎来爆发期,亚马逊的仓储机器人能否闯出一条路,让我们拭目以待。